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学工天地 >> 学子风采 >> 班级刊物展 >> 正文

梁家河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2016年06月22日 浏览量: 来源: 作者: 文/潘健

“我人生所学的第一步都是在梁家河”“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人生处处留心皆有学问”这是总书记回陕北考察调研,到当年插队的延安市梁家河村所发表一系列讲话,网友将其称为“总书记深情告白梁家河”。短短的几句话显示出了总书记爱民、亲民、不忘本的情怀。

十五岁时带着迷惘、彷徨来到这片黄土地,二十二岁离开黄土地时已经有了坚定的人生目标,并且充满自信,可以说梁家河的知青岁月见证了总书记青年时期一点一滴的成长历程:情感的培养、意志的磨练、信念的树立。也正是在这里他培养起了为人民做实事的永恒不变的理想信念。

“黄土高坡曾养育了我的父辈,她也一定会以自己宽大的胸襟接纳我这个不谙世事的孩子”。

“我跟你(作家梁晓声)笔下的那些知识青年不一样。我这个人是要求自己压力越大,意志要越强”。

当下,一些官场人员有些惶恐不安。本早习惯潜规则,在突然间似乎不灵。听惯了明规则,却从来没有当过真。本以为反腐就是一阵风,很快就过去了。没想到这风越刮越猛,似乎没完没了,似乎真是“反腐未有穷期,反腐永远在路上”。官究竟该如何当?事应该怎么办?

习近平总书记似乎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大禹治水,主要以疏导为主。毛主席也说过:“惩前毖后,重在治病救人。”腐败分子有一个抓一个,绝不封顶,反腐不留死角、无禁区,掀掉“铁帽子王”,群众固然夹道欢迎。可是,深受受腐败风气影响的广大干部怎么办?能不能全部全部一票否决?还得必须给广大干部指一条明路。

2015年2月,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调研考察,向革命老区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致于新春祝贺。习近平到访的第一站是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46年前,15岁的他来到梁家河,开始了他艰苦而又受益终生的插队岁月——克服四大难关:“思想关、饮食关、劳动关、跳蚤关”;与村民同吃同住,打坝挑粪干活、修公路、建沼气;在这里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直到1975年秋天他才离开这里,整整待了7年的时间。

这次回梁家河探望,面对自己深爱的父老乡亲,习近平再次向大家吐露了自己的心声:“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呆就是7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

习近平曾深情地说到:“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为人民做实事,是习近平总书记现身说法,也是给广大干部指的人生明路!话虽简单,但做起来却不容易。都是上过山、下过乡的知识青年,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能经受起磨炼、坚定理想信念?都向往大城市、大机关、大领导身边的工作,可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能够主动请缨,下到基层接受锻炼?都易于受现实赤裸裸的利益诱惑,可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却能够经得起“糖衣炮弹”的诱惑?都是地位越高、权力越大越容易任性,可为什么习近平能够坚守正气,铁腕反腐?都是容易受“乡谊”、“友谊”、“年谊”的影响,可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能够摒弃庸俗的人际关系?他的“心如匪石,不可转也”的信念来自哪?他的“虽千万人,吾往矣”勇气来自何方?他的“凌凌中两袖清风”的正气源自何处?

答案源自于:

孔子曰:“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孟子言:“乐以乐天下,忧以忧天下”

庄子说:“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