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剑玲
民族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招生专业与方向:学科教育(语文);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民俗学专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学科语文教育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民族文化传播研究。
开设课程:中国民族学、南方跨境民族文学、文化人类学与流散文学、民间文学概论
代表性教改项目:
1、2022主持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广西兴边富民背景下民俗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JGY2022229)。
2、2020年,主持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本科生复合型文化传播人才鹰架式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2020JGA238)。
3、2020年,主持校级课程思政项目“民间文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
4、2017年,参与完成广西教改课题重点项目“文化自信背景下汉语言文学课程群建设和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5、2014年,主持完成校级教改项目“‘MS-EEPO有效教育’体系下汉语言文学学科团队建设研究”。
6、2005年,主持完成校级双语课程教改项目“诺贝尔奖文学研究”。
代表性科研项目:
1、2019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东南亚的传播效果与提升路径研究”。
2、2019年,参与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广西故事卷编纂工作。
3、2017年,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民族志研究及数据库建设”。
4、2017年,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地区特色小镇文化发展策略研究”。
5、2015年,参与教育部项目“越南华文现代诗的中国意象研究”。
6、2015年,参与广西教育厅项目“壮族创世史诗活态研究”。
7、2013年,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边境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与国家软实力提升研究”。
8、2008年,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从国家战略高度构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中心”。
9、2003年,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龙母传说和信仰研究”。
代表性成果:
1、合著《天人和谐与人文重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合著《多维视角中的旅游文化与发展战略》,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
3、参译《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京汉民族互嵌社区的文化汇融——以北部湾地区康王节中的独弦琴为例》,《北部湾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5、《重建文化自信 振奋民族精神——京族70年跨文化传播之进程及效应》《南宁师范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
6、《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体传承——以京族为例》,《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
7、《外宣期刊的模式转向——以<荷花>杂志为例》,《中国记者》 2019第6期。
8、《从“盖殿耽”到“哈节”——京族传统亭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传承》, 《钦州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9、《文化涵化、国别区隔及族群认同的楹联表征——中越京族楹联文化分析》,《广西民族研究》2018年第6期。
10、《以世界文化遗产为支点促民心相通》,《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5月29日理论版。
11、《文化自信背景下比较文学课程教学理念研究》,《教育观察》 2018年第8期。
12、《文化涵化与地域认同的庙堂表征——“一带一路”视域下北部湾地区妈祖庙研究》,《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
13、《从“桃姑”到“哈妹”——京族妇女文化角色变迁的人类学考察》,《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
14、《越南华文现代诗的双重文化特性及其社会文化根源》,《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6年第3期。
15、《“索爬干玛”的隐喻与发展路径的反思》(合作),《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
16、《规训之门与解构之道: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核心区的个案》(合作),《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17、《田野中的跨文化合作与对话》,载《“我做田野,故我存在”论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8、《西方旅游人类学与中国旅游文化研究》(合作),《广西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