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清明节
让我们一起缅怀我校老教师过伟先生
人物简介:
过伟(1928- 2019),江苏无锡人,中共党员。笔名有祝融、鹿鸣、墨訇。1949年肄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参军南下广西,历任《柳州群众报》副组长,《宜山农民报》副总编辑,象州县文化馆副馆长,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局副局长。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广西师范学院(现为南宁师范大学)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第五届理事会荣誉理事,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首届山花奖·民间文学理论奖和第八届山花奖·民间文艺成就奖获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19年2月27日在南宁逝世,享年91岁。
著述出版
专著
1、《中华民间文学民俗学二十六名家》,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仫佬族民俗风情》,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
3、《吴歌研究》,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1年版。
4、《台湾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5、《草根文学·快乐写作——过伟民间文学新论集》,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6、《壮族文化探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中华民间文化与民族文学》,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
8、《中国女神》,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南方民间文化与民族文学》,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10、《侗族民间叙事文学》,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1、《岭南十二枝花》,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主编
1、《台湾民间文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2、《广西民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仫佬族20世纪文学作品选》,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4、《越南传说故事与民俗风情》,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秦娘梅传奇》,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8年版。
合著
1、《毛南族文学史》,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十七个传奇女性》,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3、《民间诗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办社歌·山歌》,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5、《“红十月”农庄之歌·山歌》,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6、《转社歌·山歌》,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编著与选注
1、《讲古·第2辑之三》,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编著)
2、《柳州宣山情歌》,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选注)
1、作品集《岭南十二枝花》荣获广西第三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2、合著《仫佬族文学史》荣获广西第四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3、编著《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荣获广西第三届铜鼓奖。
4、专著《中国女神》荣获广西第四届铜鼓奖。
5、专著《中国女神》荣获全国第一届民间文学理论山花奖二等奖。
6、编著《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荣获全国十大集成志书编纂一等奖。
沉痛悼念
1
真诚与财富
——沉痛悼念过伟先生
黎浩邦
惊悉过伟教授不幸辞世,深感痛惜。
20世纪80年代后期,笔者奉调从南宁地区群众艺术馆到广西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工作,参加由中国文联在全国组织各省、市、自治区的文化系统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等三套《民间文学集成》的编纂。
这是一项庞杂而艰巨的学术研究任务。计划中,《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一册,110万字;《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两册,200万字;《中国谚语集成·广西卷》一册,100万字。先是各县(市)独自组织编撰队伍,搜集县里相应的资料,编选、分类,编纂成“资料本”,统一送到自治区文联。由自治区文联组织力量编纂“省卷本”。自治区文联编纂力量有限,便到区内的各所大专院校寻求支援。刚刚退休的过伟教授随即受聘担任《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的主编。从此,笔者便认识过伟教授并有将近10年的时间与他一起从事编纂工作。
很快,笔者便得知,过伟教授1928年出生于江苏无锡市。他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是清华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那时,他思想进步,1949年离开清华园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广西,然后就一直留在广西工作。
在广西,过伟先生历任柳州地委机关报《柳州群众报》编辑组副组长、宜山地委机关报《宜山农民报》副总编辑、象州县文化馆副馆长、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局副局长。1980年调到南宁师范学院(今南宁师范大学)任教,并兼任该学院的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获评为副教授、研究员等高级职称。在学术领域,他热爱教育事业,刻苦钻研,学识渊博,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际民间叙事文学研究会会员;历任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广西民俗学会会长、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务。在本职工作中,他勤恳有加,任劳任怨;在学术研究中,他刻苦钻研,成就卓越。早年在清华大学上学时,他就开始学术研究,在报刊上发表学术作品。步入社会后,不管是当报社编辑还是在管理图书管理、学校教学,他都学习不止,研究不停,笔耕不缀。先后出版了《南方民间文化与民族文学》《中国女神》、《侗族民间叙事文学》、《十七个传奇女性》、《讲古》等;与文友合作编著《毛南族文学史》、《京族文学史》、《仫佬族文学史》、《台湾民间文学》等、;创作的文艺作品有歌剧剧本《秦娘梅》《壮家的女儿》等、、部。其中,描述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著作《岭南十二枝花》获广西第三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仫佬族文学史》获广西第四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女神》获广西第四届铜鼓奖和全国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第一届理论著作二等奖,他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获全国十大集成志书编纂一等奖。他是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为祖国教育事业和文艺理论研究事业的发展繁荣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过伟教授丰富的学识主要来自他不停的看书学习。笔者编纂谚语集成期间,在分类和编排中遇到障碍,三番五次的调整总觉得不太理想,打电话向过伟教授请教。他说正在家里赶别的文稿,叫笔者抽空带上文稿过去一起看看。隔日,笔者带上文稿前往。进到过伟教授的书房,一下子就被那满满的藏书所吸引。除了靠墙的那几个装得满满的书架之外,房子中间和写字桌的两侧也一摞摞地放满了书籍。他好像看出了笔者的心思,很认真地说:我们做学问的,不要怕书多。不要以为有些书好久都没用上就扔掉,也不要随意变换它在书房中的位置,从哪里拿出来用,用过后还是放回原来的位置。这样,下一回再用就方便了。他那种读书爱书的精神让笔者十分感动,也让笔者长了见识。现在再一想,觉得这是过伟教授留下的一份真情,一份财富。应该好好学习,好好珍惜。
愿过伟教授的在天之灵永远安宁。
(作者: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
沉痛悼
2
儿为序
过竹
80岁的父亲要我为他即将出版的文集作序,我想推掉。
老父很固执,一定要我来写。
我很感激我的父亲,一个带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很深烙印的大学老师,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那种惟有考上大学才有出路的社会氛围里,没有逼迫自己的独生子在本已拥挤的高考独木桥上凑热闹。而那时一而再、再而三补习考大学的同龄人很多很多。记得1982年6月高考的预考结果出来了,我没有获得参加当年高考的资格。父亲没说什么。其实父亲是很希望我能考上大学的。他不止一次谈到过他曾考取3个半大学(上海商学院、上海暨南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先修班即今“预科”)。一个大学老师自己的孩子却与大学无缘,其心情可想而知。后来他帮我报读不用参加入学考试但国家也不承认学历的北京人文函授大学和中国民间文学刊授大学。在中国民间文学刊授大学里成绩优秀,被选送资助到北京大学中文系进修学习。父亲很高兴,他说毕竟也算是“吃过北大馒头”啦。
1982年10月,神差鬼使般地写了一篇小说《我有一支苗笛》,没想到当年12月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民族文学》寄来了用稿通知,高中同学汤勇将信件拿给我时,父亲很低调地说了一句话:“以后信件可以寄到我哪里!”不久,我就离开南宁到大苗山追寻文学之梦去了。那年我刚好18岁。
许多人认为过竹是过伟一手拉起来的,说得也对。如果没有父亲在儿子人生道路选择上的宽容,也就不会有我的今天。其实,父亲很少知道我做什么课题,也很少帮我修改文章。刚开始写小说、论文,我是偷偷摸摸做的,生怕被人知道说我是“懒蛤蟆想吃天鹅肉”。文章发表了父亲才知道。1987年7月从北大进修回到广西师范学院保卫科做校卫,一边巡夜一边利用次日上午休息时间写作专著《苗族神话研究》。1988年完稿,《广西各组民间文艺研究丛书》主编范阳、邱振声先生审读决定收入第一辑出版,告知父亲,他很高兴,让我把书稿给他看。他放下手头上的工作,认真看我的书稿并提出中肯意见。
1988年6月破格将我这个没有大学文凭的合同制工人调入少数民族文艺研究所后,我忙我的,他忙他的,我们在一起交流的时间就更少了。但有一点父亲一直做到今天,就是我的每一项成果出来之后,他都认真阅读,或写下意见交给我,或口头与我交流、探讨。这对我帮助很大。
1985年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换届选举,父亲从副主席的位置退下来,担任顾问,而我获得大家的信任担任副主席。那天父亲与我彻夜长谈,关于治学、关于文德、关于如何推动广西民间文艺事业发展等等。正是父亲的教诲,2000年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换届选举,我再次当选副主席,而父亲也当选新增设的名誉主席。
父亲的治学品格让人敬重。早在20世纪50年代,在主政《宜山农民报》期间就培养了一大批文艺骨干。1978年从“牛棚”出来工作,致力于抢救民间文化遗产,与500余位各族同行真诚合作,抢救了大量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被大家尊称“过老师”。在合作项目中,不计个人名利得失,把本民族合作者的名字排在前面,而自己的名字往往放在后面。在课题成果统计“排名前3位有实效”的今天,实在是难能可贵。有学者引用合著、合编的那些书时,往往只标第一编著者的名字,他却安于“等”字之中,说:“只要这些成果为人引用,说明它们‘于世有补',就心安理得了。”
父亲的治学实效让人感叹。1988年离休之后,他离而不休,主持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毛南族文学史》、《京族文学史》、《仫佬族文学史》的编写工作并撰写大部分篇章,主持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的编撰工作,参与“十五规划国家级规划教材”《民间文学教程》撰写工作,发起与合作主持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项目《中华民俗大典(35卷本)》的撰写与审读工作。同时,还出版《侗族民间叙事文学》、《中国女神》、《台湾民间文学》、《越南传说故事与民俗风情》、《广西民俗》等44部书,发表100多篇论文、2部戏曲剧本、1部苗族风情电视剧本。还写了4个中篇小说初稿。
父亲的治学精神让人敬佩。父亲在身体力行“活到老、学到老”。早年常深入基层采风。他曾多次跟我说,古代先哲把“行万里路”放在“读万卷书”前面不是没有道理的。近来年纪大了,外出“行路”少了,阅读量却有增无减,特别是对前沿性的研究信息的关注。他一直力图使自己保持在较前沿的位置。因而,无论是身体、精力还是言谈、行文,都看不出他是80岁的老人。他常说,他很时尚,学术界的新东西从不拒绝,甚至还提出不少新观点、新见解,令同行叹服。
我想,每天坚持举哑铃锻炼身体、规律作息,每天保持一定的阅读量与定量写作、不开夜车,每天都在关注学术动态的父亲,他的学术青春常在,他的学术不会衰老。
父亲满100岁的时候,我将为他编《过伟研究集》,系统研究父亲的治学历程、运用什么资料、研究心态、研究方法与留给社会的文化财富。
谨为序。
附记:这是《中华民间文化与民族文学》(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序。父亲80岁之后,还出版了《中华民间文学民俗学二十六名家》(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仫佬族民俗风情》(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吴歌研究》(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1年版)、《台湾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等著作。
(作者: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化所研究员、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3
广西民间文学出版史上的一座丰碑
——再读过伟先生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感言
蓝芝同
过伟先生是一位和蔼慈祥的长者,一位治学严谨、德高望重的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民俗学家和民间文艺家。先生一生勤于笔耕,潜心研究民俗学、民间文学,著述和主编各类图书数十部,发表论文数百篇,给我们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近日,我再读过伟先生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中国ISBN图书出版中心,2001年出版),仍有不少新的感想、新的收获,对该书的印象更为深刻,理解亦跃上一步。
一是篇幅恢宏,体例科学,分量厚重。该书系16开本,硬壳精装,含广西各民族生产生活彩色插页(1-17)、总序(1-16)、目录(1-10)、凡例(1-2)、前言(1-12)、故事正文(1-866)、附录一至五(867-896)、后记(897-898)等部分,编排布局科学合理。全书总页码近1000页,总字数近120万字,书脊厚度超过5厘米,拿在手上沉甸甸的,真正阅读时必须双手打开、捧在怀里方显安稳。
二是故事齐全,分类合理,精品纷呈。该书经过编委和主编的层层筛选把关,收入了广西壮、汉、苗、瑶、侗、回、彝、京、水、仫佬、仡佬、毛南12个世居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故事约500篇,并细分为如下若干类型:神话类、传说类(又分人物传说、地方传说、山水传说、动植物传说、风俗传说、土特产传说)、故事类(又分动植物故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机智人物故事、笑话)。书中把广西各民族同类型的民间故事均编排在一起,便于读者阅读比较。如神话类有壮族《布洛陀》《米洛甲》,汉族有《伏羲伏姬兄妹造人》,瑶族《盘瓠王》《密洛陀》,苗族有《枉生射太阳》,侗族有《祖先的事》,彝族有《威志和米义兄妹》,仫佬族有《伏羲兄妹》,毛南族有《盘哥古妹》等等。书中收入的神话传说等各类型故事,均是广西各民族民间千百年来盛传不衰的精品或经典之作,体现了广西民间故事的全貌与特点,凸显了广西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广西历史文化的多元性,也反映了广西各民族文化的融合性。
三是具有较高的阅读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该书出版后,立即成为阅读、欣赏和研究广西民间文学的理想范本,为神话学、民族学、民俗学、文艺学、美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学术研究与文献收藏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文本资料。2008-2011年,我参与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办发【2006】)24号)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瑶族卷》的编撰工作,该项目由广西民族古籍办主持,我是其中的“讲唱类”负责人。我的编撰工作离不开过伟先生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这部大书,我从该书中为总目提要《瑶族卷》提供了一大批瑶族民间故事篇目与故事概要。如:瑶族神话《盘瓠王》《密洛陀》等,瑶族人物传说《侯大苟的传说》《蓝老勇智治莫土司》等,瑶族地方传说《十二花鼓山》《圣塘山的传说》等,瑶族风俗传说《灵香草》《敬鸟节》《铜鼓上的星子》《砍牛祭葬》等,瑶族植物传说《灵芝草》等,瑶族动物故事《蚂蚁上当》《鸟做巢》《蚂蟥的回答》《乌鸦、斑鸠和鹧鸪》《穿山甲中计》等,瑶族幻想故事《吉冬诺》《三脚猫和三脚狗》《石柱》《神奇的羽毛》《吐银毫子的果子狸》《秋莲》等,瑶族生活故事《妙联气贪官》《哥乐姑娘》等,瑶族机智人物故事《卜合的自滚锅》《晚上不做工》《阿金摘龙眼果》《县官背阿金》《吉利话换工钱》《阿金挖金银财宝》《阿金背土司过河》等等。总目提要《瑶族卷》于2011年结题,2013年10月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发行。毫无疑问,倘若没有过伟先生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做基础,我负责总目提要《瑶族卷》“讲唱类”的篇目就会有不少缺陷,项目进度也会被拖延。
在此,特向过伟先生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衷心感谢先生给我的谆谆教诲,感谢先生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该书堪称广西民间文学出版史上的一座丰碑,曾获全国十大集成志书编纂一等奖。
过伟先生虽然离开我们了,但先生留下严谨的治学风范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闪耀着我国民族文化的智慧光芒和自信光芒。
(作者: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2019.3.9于南宁市相思湖畔
4
过伟教授的侗族情缘
莫俊荣
过伟先生是江苏无锡人,汉族。但他却终生与侗族有缘,是侗族文化杰出的传播者及令人尊敬的导师。
1978年7月,历经磨难的过伟先生终于离开“牛棚”,一纸调令,到柳州地区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馆工作。过伟先生及家人长途跋涉来到三江,从此与侗族文化结缘,直至终生。时年,过伟先生搞好年过半百。
1979年1月,过伟先生的“右派”错案被彻底纠正。这年5月,过伟先生就任三江县文化局副局长。同年,他创作了侗族歌剧《秦娘梅》,并由三江县文艺队排练,随后在湘、黔、桂三省区交界的侗族地区巡回演出,受到侗族群众的热烈欢迎。中国新闻社、新华社等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歌剧《秦娘梅》的成功演出,引起了巨大轰动。随后,歌剧《秦娘梅》被选送参加柳州地区文艺调演,获得了优秀剧本、优秀音乐、优秀舞美及优秀演员(其中3名)等6项大奖。作为优秀编剧,过伟先生被组委会请上舞台领奖,受到全体观众的热烈欢迎,全场掌声雷动。由于侗族歌剧《秦娘梅》的空前成功,1990年,该剧还获得了广西首届(1949-1989)少数民族文学二等奖。
从柳州载誉归来后,过伟先生马不停蹄,立即组织杨通山、蒙光朝、郑光松等组成4人编辑组,深入湘、黔、桂三省区交界的三江、龙胜、融水、黎平、榕江、从江等广大侗族地区,广泛收集整理、采录侗族民歌、侗族故事传说、侗族谚语等侗族民间文学作品。同时发动湘、黔、桂三省区交界的侗族歌手、民间故事讲述家,业余民间文艺爱好者等,大量提供侗族民间文学作品。在此基础上,编辑组仅用8个月时间,就编辑完成了《侗族民歌选》和《侗族民间故事选》两本极有价值的侗族民间文学专集。后来,《侗族民歌选》还获得了首届(1978-1982)全国民间文学荣誉奖。在编辑完成《侗族民歌选》和《侗族民间故事选》两本书后,过伟先生又及时组织杨通山、蒙光朝、郑光松等4人编辑组,编辑出版了《侗族民间爱情故事选》和《侗乡风情录》两本后来在侗族地区引起广泛影响的书籍,为收集、整理及传播侗族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由于在侗族文化传播方面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绩,1980年1月,过伟先生当选为代表,荣幸出席了广西第三届文代会,并当选为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第二届理事。同年3月,年届52岁的过伟先生调到南宁师范学院(今南宁师范大学)中文系,正式调离三江侗族自治县。从1978年7月至1980年3月,过伟先生及家人在三江工作、生活虽然仅仅1年零8个月,但是却与三江各族人民,特别是侗族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调离三江后,过伟先生又相继撰写及编辑出版了《侗族文学初探》、《当代侗族短篇小说选》、《中国侗族曲艺精品:秦娘梅传奇》等多部与侗族文化密切相关的书籍,出版了学术专著《侗族民间叙事文学》,继续为宣传与宏扬侗族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过伟先生在主编《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中,收录了大量的侗族歌谣,为保护侗族歌谣文化尽了最大的努力,《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还获得了第三届广西区人民政府文艺“铜鼓奖”。
时光来到了1997年,这一年4月,过伟先生应邀出席在北京举办的国际民间叙事文学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宣读了以侗族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论文《侗族秦娘梅故事与文化生态研究方法》,引起与会者极大的关注。1997年10月,过伟先生应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邀请,访问宝岛台湾,并于10月29日出席在台北举行的海峡两岸民间文学研讨会,在会上,过伟先生宣读了《广西民间文学与民俗风情研究之历史与现状》的学术论文,该论文以大量篇幅推介了侗族文化,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过伟县为侗族文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侗族人民永远感激他,永远怀念他。
(作者:侗族,广西防城港市文联副主席)
5
回忆过伟教授
段宝林
有一种人是死而不亡的。人们总是需要看他的书,利用他的调查研究成果,始终离不开她,他是永生的。
过伟同志就是这样的人,他是死而不亡的。
过伟同志一辈子献身于民间文化还事业,是有国际影响的大家,在南方少数民族文学和民俗学的调查研究和教学中,都有开拓性的成果,是一位权威人士,在国内外影响深远。
过伟同志是我学术界的好友。我对他比较了解。
我们曾经一起到刘三姐的家乡调查,一起到印度南方古城迈索尔开会、考察。我们合作编书、写文章。共同署名的著作有好几本,我们志同道合,合作愉快。
如今,他以91岁高龄驾鹤西去,令人不胜怀念。
回首38年来,我们合作进行民间文学、民俗学的学术创新,主编出版了《民间诗律》、《中外民间诗律》、《古今民间诗律》、《中华民俗大典·澳门卷》、《中华民俗大典·四川卷》等等开创性的重要著作;还主编完成了《中华民俗大典》广西、北京、云南、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甘肃、青海、内蒙、宁夏、河北、河南、湖北、台湾等等省市的分卷,正在出版的过程中。
在这些合作的过程中,过伟同志都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在联系作者和文本编审工作中,都作了许许多多的具体工作。
他是我的老大哥,比我大六岁,解放前就和朱自清先生有学术交往,并且考上了朱自清先生主政的清华大学中文系。当时我还在扬州中学读书呢。
解放后,过伟同志参军南下,1949年11月到达广西全州,他看到广场上停留着五六十辆军车,战士们在车身上用粉笔写了许多新民歌,他就一辆辆看,把好的抄下来,共记下五六十首。于是从中精选三首寄往北京光明日报,12月就以《汽车诗》为题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这是他最早的民间文学调查,在当时有这样的文化自觉,真是难能可贵。
广西解放前土匪极多。过伟同志随部队投入剿匪战斗,几次出生入死,无所畏惧。
1951年,过伟同志参加创建广西柳州地委机关报《柳州群众报》,后又主持宜山地委《宜山农民报》,期间发动广大群众采集民歌,得到了209位通讯员搜集的20多万首传统民歌和新民歌。广西真是一个歌海呀。过伟同志为开发这个文化宝库,挥下了可贵的第一锄,这种开拓奠基工作,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
从1952到1956年,他白天紧张地办报,晚上就整理民歌。辛辛苦苦从庞杂的20多万首山歌中,精选出了1000首,反复斟酌,分类编排,编成《柳州宜山山歌选》,寄给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1958年在通俗文艺出版社出版。
过伟同志是多才多艺的,又是非常勤奋的,当时他刻苦学习民间文学和西洋歌剧、革命新歌剧的艺术技巧,创作了彩调剧《一定要解放台湾》、民族歌剧《秦娘梅》等。他自觉地要求剧本要有人、有戏、有诗、有情、有德、有民族特色,还要有戏胆、歌胆,也就是在戏剧性、文学性上都要出彩。所以《秦娘梅》这部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歌剧,剧情既吸引人,歌词又富有诗意。当时武汉歌剧院院长程云同志给他写信说:“你说从未写过歌剧,可是《秦娘美》出手不凡,符合优秀歌剧剧本标准。写得又好又快,比歌剧院创作组几位歌剧作家还出色。”
歌剧院当时已经组织音乐家进行作曲,准备在1958年10月1日隆重上演。《长江文艺》也要发表剧本,珠江电影制片厂也准备拍歌剧舞台艺术片。一切都往成果方向发展。1957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通知过伟,已经批准他为会员,《柳州宜山山歌选》即将出版,这是解放后第一本新搜集的民歌集。于是过伟再接再厉又编选了《柳州各族歌谣选》、《柳州各族故事选》、《柳州各族谚语选》和《宜山山歌选二集》,还准备创作几部壮族、苗族、侗族民间故事改编的和现实题材的新歌剧。
但是,好事多磨,这美好的一切,由于1957年的一场政治风暴而全部化为泡影。
过伟同志被错误地划成了右派。在劳动改造三年之后,降级下放到象州县文化馆担任副馆长,继续从事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这也给他创造了深入群众体验生活的机会。他勤奋写作,在文艺创作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创作了反映水利建设的彩调剧《跑明山》,在广西日报和广西人民出版社发表,还在许多水利工地演出。他又根据县武装部政委的要求,创作了彩调剧《代代红》,受到广西军区嘉奖。还创作了彩调剧《贫农风骨》、《卖鸡争》、《相婿记》、《鱼胆红》、壮剧《红玫瑰》等等剧作和舞蹈《朝阳舞》。
《朝阳舞》这个舞蹈,是过伟认真学习了壮族民间音乐舞蹈、师公舞蹈的优秀成果而创作出来的,所以广受欢迎,由象州县农民代表队演出,从象州演到柳州,又从柳州演到南宁,1964年从南宁还演到了北京。
1963年,过伟和一位美丽善良的苗族姑娘杨萍结婚。1964年就生了一个胖大小子过竹。
儿子出生不久,四清运动中过伟再次“被运动”,告别娇妻幼子,过伟到建立在象州县象州公社十里大队花山生产队的干校劳动改造,先是参加房舍建筑,后专事种菜,直至1987年7月,成为花山干校第一个报到、最后一个离开的劳动改造者。过伟也成为远近闻名的“种菜专家”
1978年7月,过伟调到广西三江县文化馆工作,1979年1月获得平反。在三江期间,过伟同志不忘初心,早早恢复了民间文学的编选工作。1980年出版的《侗族民歌选》是全国文革以后出版的第一本民间文学著作。当时他为了赶编《侗族民歌选》、《侗族民间故事选》这两本书,两个多月不下楼、不理发、不看电影,精选、分类,反复斟酌,赶写出两本书的长篇前言。当时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秘书长贾芝同志到广西调研,壮族著名作家、民间文学家黄勇刹同志对他说:“过伟同志是民间文学的钢杆分子,斗不垮、压不碎的忠诚于民间文学事业的人。他的《柳州宜山山歌选》对我创作歌剧《刘三姐》帮助很大。这是广西山歌最优秀的选本。”
1980年,过伟同志调到南宁师范学院工作,讲授《广西少数民族文学》、《民间文学》《民俗学》《中国民俗》等等课程。他把调查民间文学的鲜活成果和古今中外的书本知识结合起来,在教学和研究中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受到国内外的重视。
当时过伟同志除了《侗族民歌选》《侗族民间故事选》之外,还出版了《侗族民间爱情故事选》、《养鹅小姑娘——侗族民间儿童故事选》和《侗郷风情录》,这些作品受到了贾芝同志的高度评价。
他参与主编《中国民间歌谣集成·广西卷》,起草了“凡例”,并增加了引歌(民间诗论)、古歌(神话歌)和故事歌三类,得到贾芝、陶建基、张文、蓝鸿恩等领导同志的肯定。
由于《中国民间歌谣集成·广西卷》是全国的第一卷,所以出版后,影响很大。贾芝同志说:“广西卷实际上起到了全国各省卷的样板作用。”这个样板卷,获得了广西文艺界的最高奖——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
我和过伟同志是在1981年1月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上结识的。我们商定进行学术合作,发动全国各民族学者研究民间诗律。于是1983年以北大民俗学会的名义发出了调查研究民间诗律的呼吁书,很快获得了热烈的响应,1987年在北大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民间诗律》,老诗人臧克家写了序,著名诗人贺敬之同志题写了书名。我们在冯至、季羡林等老师的支持下,又再接再厉编选出版了《中外民间诗律》(1992)和《古今民间诗律》(1999),此三本书共有154篇研究中外各民族民间诗律的专文(包括中国56个民族,国外19个国家)。这是17年合作的成果,得到了全国126位专家学者的支持。在组稿的过程中过伟同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真是不厌其烦,反复催稿。他还总结出“民间诗律在民俗环境里、歌唱状态中产生的,具有重要性的十九条事理”。这是他的民间诗学研究成果。
为了发展和提高新诗创作的水平,过伟同志买了许多新诗集,经过对比研究,写了一篇长文《民间诗律和新诗发展的思考》(见《岭南十二枝花》)。
过伟的民间诗学研究,包括对中国南方各民族和汉族民间诗律的描写研究和比较研究,还有对民间歌手、歌师的调查和研究。如《侗族古今歌师扎记》,内有歌师的经验、诗论和创作过程的故事传说。后写成《侗族民间诗论(歌师传)》(见《中国芬兰民间文学搜集保管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在此基础上,过伟同志和人合作,搜集了26位学者的60篇文章编成《少数民族古代文论选释》,其中包括19篇民间诗论。后又进一步编成《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集成》(合编)。
过伟同志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包括侗族、毛南族、壮族、回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等民族的故事精选,许多是他过去调查搜集编选过的。但是他仍然反反复复三度统稿,三度审改,起草长篇研究性的前言,一再修改,精益求精。2001年出版后,获“全国民间文学艺术十大集成志书编纂一等奖”,在获得这个全国性大奖的同时,又一次获得广西文艺最高奖——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
过伟同志从民间文艺的调查研究,发展到对各民族民俗文化的全面调查研究。在《侗郷风情录》之后,又出版了《广西少数民族风情录》、《壮族风情录》、《瑶族风情录》等专书,还有《越南传说故事与民俗风情》,这是他在给越南留学生讲授民间文学课时,作为课程作业搜集整理而成的一本相当厚的书。过伟同志真可谓是见缝插针,滴水不漏了。
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的编写方面,广西的《毛南族文学史》、《京族文学史》、《仫佬族文学史》是由过伟负责写的,他抓得很紧,在56个民族的文学史中,按出版先后,这三本文学史都名列前8以内。在全国各省区中是最先进的。
为了与文学史配套,1999年过伟同志又主持编选了毛南族、仫佬族和京族这三个民族的《20世纪文学作品选》,都认真写了研究性的长序。
1999年,过伟同志还完成了《中国女神》专著的写作。这是他积累了15年资料,写作4年的创造性成果,包含三个资料库的资料,共50万字,140幅插图,32幅照片。其中包括全中国56个民族的1000多位女神。这在全世界都是前所未有的、独一无二的。日本民间文学权威君岛久子教授非常赞赏,已经与人合作把它译为日文出版。
正因为广西的民间文学工作在全国是最先进的。所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1986年4月组织了全国民间文学专家和世界民间叙事研究协会主席——芬兰的劳里·航科教授一行的国际联合调查,就落脚在广西三江,这是过伟同志长期搞群众文化工作的地方。贾芝同志请过伟在大会上做主题报告,介绍广西侗族的民间文化。过伟同志还在研讨会上发表了《侗族民间诗论(歌师传)》,这是对民间文学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新成果。起了引领潮流的先进作用。
1957年他被错误地打成右派,上山下乡,劳动改造,倒使他得到了深入群众的机会,从而接触到真正的民间文艺。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他记录、编选出版了《侗乡风情录》、《大瑶山风情》、《广西民间故事集成》、《中国侗族歌谣故事精选》等等许多著作,由于少数民族同志的汉文容易出问题,他在整理、编选工作中要做到文从字顺、生动感人,需要付出很大的修改劳动。他总是默默奉献,特别尊重少数民族同志,在合作的图书的署名上,他总是把少数民族同志放在前面,而自己则往往是敬陪末座,放在最后。这样他自然会得到许许多多少数民族同志的欢迎和爱戴。他们的关系特别亲密融洽。
过伟同志确确实实是民族团结的典范。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我们在合作中强烈地感到,在这飞速发展的时代,传统民间文化正在不断地消失着,必须立即进行抢救。于是我们向中国民俗学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建议发动全国民间文化工作者调查编写《中华民俗大典》(原名《中国民俗大全》,因为还包括海外华人卷,故改为今名。),很快得到了全国各地民间文化专家的热烈响应。于是立即投入了调查编写之中。这是一套巨型的民俗丛书,每个省市一卷,包括港澳台和海外华人共35卷,都按照统一的调查编写提纲的体例进行编写。每卷100万字左右,共有3000多万字。现在已经完成广西、澳门、台湾等省市20多卷,已出版澳门、四川两卷。费孝通为总顾问,钟敬文、季羡林为名誉总主编,我和过伟、白庚胜同志三人为总主编,周星、刘铁梁、高丙中、万建中为副总主编。
在《中华民俗大典》巨型丛书的编写中,过伟同志和过竹编写的《中华民俗大典·广西卷》民俗调查的基础最好,所以交稿最快,新疆人民出版社当时已经决定立即出版,后因我们提出等待批量出版而推迟。
过伟教授在学术创新中,是勤勤恳恳、不遗余力的。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著作共有60多本。可以说是“著作等身”,这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字一个字抠出来的。
他的《中国女神》、《台湾民间文学》都是开创性的大作。
在写作《中国女神》时,他自觉运用顾颉刚的历史地理研究法、姜彬的区域文化研究法、段宝林的六维立体研究法。段宝林谈到导师王瑶先生要求他在研究中要尽可能搜集有关课题的全部第一手资料,因为具体的第一手资料是最有长远的学术价值的。过伟同志听了之后,感到特别好,于是在研究台湾民间文学时,不仅到台湾去搜集所有的民间文学书刊资料,而且,向所有台湾的老中青民间文学家发信征求著作资料,于是得到了台湾民间文学家们的几乎全部著作。经过刻苦的全面研究,终于写成一本厚厚的《台湾民间文学》。这是第一部全面研究台湾民间文学的专著,台湾民间文学的权威人士——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主任金荣华教授说:
“这本书内容全面、详实而丰富。台湾没有人能够写成这样的著作,恐怕今后也没有人能写。”
所以过伟同志在台湾有很多粉丝,大得人心。
他在写论文上的要求是“六字真言”——“新材料、新观点”。晚年,他给自己写了一首《五不歌》:不为名累兮,不为利蚀兮,不为欲惑兮,不为成功骄兮,不为挫折馁兮。
这其实是他一生为人的准则。他在2008年,用自己的积蓄6万元,出版了两本大书《中华民间文化与民族文学》(上下)。这已经是在他退休之后,与评职称无关了。
他说评职称要求多发表专著、论文,但是他更注重合作调查编选的民歌选、故事选、风情录,“以一颗平常心为后世保留下一些民间文化成果。”他认为:“只有这些人民群众世世代代的文艺创作才是不朽的,对后来的研究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具有永恒的文化意义。”。
著名的澳大利亚民间文学专家谭达先博士曾经语重心长地说:“要研究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特别是南方民间文学、民俗学,不能不读过伟著、编的书。”
台湾、日本的学者也非常重视过伟教授的著作和他编选的民歌选、故事选、风情录,这是很自然的。
过伟同志已经永远和人民文化结合在一起,已经和人民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他当然是不朽的、永生的。
过伟同志是死而不亡的。
(作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2019.3.10.于北京大学五道口嘉园
6
师恩难忘
——怀念我的学术引路人过伟老师
黄毅
有人走上学术研究之路恐怕是偶然,可我走上学术之路却完全是过伟老师的有意引导。
过伟老师是我读本科时的老师,他只给我们开过一门叫《民俗学》的选修课,那时我们已经是大三了。之前有听说过他,但没有交往接触。第一次见他,才发现他是一个老头,有点胖,讲话带江苏口音,儒雅,有很浓的书生气,拿一个很大的公文包,总是笑咪咪的。他给我们订了陶立璠的教材,但讲课从不讲教材,而是讲广西各地各民族的民俗,有自己的一套,这让我这个习惯听教材的人很久都无法适应。
他的课,每周只两节,上完他就走了,与我们也很少交流。原本我也很少与他交流,但我是课代表,当我送作业到他家里的时候,我发现,他很健谈,非常好交往。
他问我对哪个学科有兴趣。我说我喜欢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他告诉我说,研究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的人很多,而研究广西本地的文学文化的人不多,广西人研究广西文学文化有优势。我不置可否。因为我们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中学老师,我也打算毕业后去中学当老师。那时我最大的愿望是能到我们县的重点中学当老师,因此对研究什么不大关心,我想那离我很远。
但一件事完全改变了我。课程结束的时候,我送期末作业给他,他很热情地问我,愿不愿意写一篇论文,他能给我推荐发表。我觉得这是一个发文章的机会,那时我们班上已经有同学发文章了,当然是些豆腐块文章,因此我说我愿意。他于是就给了我一本小说集,是广西作家韦编联的《七色人生》,让我看完写一个评论。我看完后觉得这小说写得一般,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就回去向他说。他说:“你想评那些名作家的作品,可那些作品很多人评,多你一个也不多。但评广西壮族作家的作品的人却不多,你评论他们才有价值。而且每个作家都有他们的优点,你要善于挖掘他们的优点,把他们的优点告诉大家。”我觉得这话有道理,于是又回去写。快放假的时候,我拿出了初稿,就找他看。那是我第一次写东西,我知道,我写得很不好,满嘴学生腔不说,还全是别人的文章的套路,以及一些不知所云的大话、套话。过伟老师看后果然很不满意。他开导我说,要写自己的真实想法,还拿他的儿子过竹作为例子,告诉我说,文章不仅要自己懂,还要让别人能看懂。我于是只好回来仔细阅读作品,并且细细地品味和比较,就这样,越琢磨越觉得有味有收获。为写好文章,我甚至暑假也不回家,每天就在教室里看作品、写文章。他知道我不回家,虽有点不赞成,但也没有太多反对,并留我吃了晚餐。晚餐不丰盛,师母做的,四五个菜,能吃饱吃好。他自己既不喝酒也不喝饮料,但特意给我备了可乐。就这样,我写了改,改了写。在快要开学的时候,我终于完成了一篇他认可的评论文章。之后,他把文章推荐给了学校的学报,学校学报决定刊用,登在1990年第一期,还发给我八十元稿费。这是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也是我第一次拿稿费。不久,他又推荐我参加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年会上,我的文章又获得优秀奖,并得到六十元奖金。那时我去了实习,获奖证书和奖金都是他帮我拿的。我实习回来的时候,他把证书和奖金一起给我,并且笑咪咪地说:“一篇文章拿了两笔钱,这样效益就不错了。”这效益的确是很不错了,因为那时我上学,每个月家里仅给我六十元钱,这稿费和奖金,已经超过我两个月的生活费了。而正是这篇文章及稿费,坚定了我从事学术研究,并且研究广西少数民族文学文化的决心。
之后我毕业了,分配在梧州师专工作。梧州师专在贺州,离南宁有好几百公里,那里交通极不便利。尽管如此,过伟老师却一如既往地关心我、指导我。他出书很多,一出了书就给我寄。像我收藏的《民间诗律》《中国女神》等,是他的得意之作,都是他送给我的。他的《京族文学史》《仫佬族文学史》《毛南族文学史》出版之后,也寄给我,让我读。但因种种原因我没有及时读,于是被他批评。他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出版后,也寄送给我,并让我写书评,写好后也获得他推荐发表。有的书,如《壮族百科全书》,他说很重要,让我买。我抱怨说这书太贵了,结果他说,重要的书,贵也要买。他还约我去贵阳开学术会议,并把他的朋友介绍给我。在贵阳,我们难得有一次见面的机会,他告诫我说,不怕慢,只怕站,让我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他还说,他将要出一本他的论文集,到时要我来给他写序。他的督促让我不敢懈怠。梧州师专地方偏僻,消息也非常闭塞,在那里做研究工作非常不容易。尽管如此,由于屡得过伟老师引导并推荐发表文章,我竟然也评上了学校的科研先进工作者。
那时通讯还很落后,我们之间只能以写信来保持联系。他写来的信我都很珍惜,有时要看几次,看完就放一起珍藏着。这些信,后来竟有厚厚的一大摞了。
正是由于过伟老师持续地引导和鼓励,我才逐渐地走上了学术之路。学术之路是非常艰难的,若没有过伟老师的引导,我想我大会走上这条路,并一直走到今天。
过伟老师虽然去世了,但他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作者:南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7
一生不倦挖井人
——悼念民间文艺家过伟先生
农冠品
一名江南汉家的佼佼书生,
追梦成为清华园年青的学人,
解放战争的炮火、号角感召下,
你毅然走出清华校园的大门。
一腔热血投身南下大军的洪流,
在南疆热土广西落脚生根;
奉献青春你执编《宜山农民报》,
为翻身农民传递解放的心声······
前进路上你遭遇人生坎坷与不幸,
为人民服务热切你永不忘记初心;
到基层劳动经受了磨练与洗礼,
你对草根文艺之爱变更得更加深沉!
英明政策为你“老九”恢复政治名誉,
回报恩情你诚愿做一名辛劳挖井人;
深井喷涌出滋润的美好甘霖,
浇育草根文艺散发出迷人芳馨。
浇花护花花开花落一春又一春,
欣喜草根文艺获得旺盛生命之魂;
九十六个年华走完你人生之路,
在人民文艺苍穹你留下一道敬仰的彩虹!
(作者: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广西文联副主席)
2019年3月9日
8
长天垂泪悼过老
韦苏文
2019年2月27日,参加中国民协工作会的我正坐在从三江侗族自治县县城前往林溪镇高友村的车上,一片片茶山和侗家干栏拂面而过,心里在想着与三江有缘的师友们。
忽然,关了静音的手机强烈地振动,拿起手机,是过竹打来的,说他的父亲(过伟老师)今早已过世。一听这消息,过伟老师的音容笑貌瞬间出现在我的脑海,再一次望着窗外,难道老天也知道此事?否则为何山无语、水无声,满山的花儿低头垂泪?
朦胧的远山似乎是过老在行走,三十九年前,他曾在这里工作多年,三江一景一物,一村一寨曾留下他的印记。
1948年,年青的过老离开了令人仰慕的高等学府,投身革命,加入人流滚滚的南下大军。从此,他的一生便与广西这块多情的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虚心学习,了解这里的民族风习和地方人文掌故,交朋结友,很快,他不再是客人,而是八桂大地的主人。
过老一生与民间文艺相伴,著书立说,出版《中国女神》、《岭南十二枝花》等著作63部。这些著作隽刻着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与他的学术成就相比,我想人们更敬重他的人品,他正直善良,慈祥谦和,淡泊名利,宽怀包容。
一到广西,他很快被此起彼伏的山歌所吸引,1951年-1952年,他创办《柳州群众报》发表长篇山歌,用山歌写社论。无论在《柳州群众报》、《宜州农民报》、象州县文化馆、三江县文化局。工作之余,他走村窜寨,深入民众,广泛搜集山歌、神话、故事、传说、谚语及民俗民风,手头掌握的资料一攞又一攞,先后编辑出版《柳州宜山山歌选》、《侗族民歌选》等作品。1980年,他离开三江,进入南宁师范学院(后名广西师范学院,现名南宁师范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虽然离开了基层,到了首府南宁,作为学者的他虽然进入了首府——南宁,但他没有忘记脚下这块多情的土地和质朴的民众,他的视野更开阔,每次放假,他都背起行囊走进田间地头,走进老百姓的屋子里,从此,壮村瑶寨、侗家苗岭、仫佬毛南山村、仡佬冲、京族三岛,十二个世居民族居住地的不少村寨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虽然有不少人说他清华大学出来的,搞文学创作,弄文艺理论多好,既时髦又高尚,弄什么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既不出名,也无利可图,采风路上更是又苦又累,吃力不讨好。为此,过老曾赋《五不歌》以自勉自策:
不为名累兮——噫!
不为利蚀兮——噫!
不为欲惑兮——噫!
不为成功骄兮——噫!
不为挫折绥兮——噫!
他认为民间文艺是一切文学艺术之源,民间文化是所有文化的摇篮和根基。虽生长在民间,却是一方水土中人们奋斗的历史印记和心灵画卷。它能使人们得到心理安宁和身心愉悦,而传说、故事、歌谣以及各地独具特色的民族风习更是人们回味家园和故乡的途径。
每当发现有某些故事、神话、长诗的线索时,常常兴奋不已,彻夜不眠。过老成为广西民间文艺界孜孜不倦的挖井人。
默默无闻,甘于奉献。正当过老把多年的资料置于案头,整理出版和研究出书立著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下达了编写少数民族文学史的通知,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作为《壮族文学史》、《瑶族文学史》、《京族文学史》、《仫佬族文学》、《毛南族文学史》的主持单位,其中后三部的任务交由过老所在的广西师范学院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所。过去对这三个民族的民间文学资料搜集不多,加之人才馈乏,工作难度非常大,但过老没有推卸,他把任务领了下来。随即深入毛南、仫佬和京族地区,联系这些民族的文化头人,共同商议,组织人员深入采风,挖掘民间文学资料。我们从《毛南族文学史》课题组分工可以看到过教授所起的核心作用。
(1)绪论第三章;第一编第二章;第二编第三章第二节;第三编第二章、第六章。——蒙国荣写。
(2)第一编第四章;第二编第二章、第五章;第三编第五章;第四编第二章第二节、第三节。——王弋丁写。
(3)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第一编第一章、第三章;第二编第一章、第三章第一节、第四章;第三编第一章、第三章、第四章,第第四章;第四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一节、第四节,第三章、第四章;第四编第一章、第二章第一节、第四节,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编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过伟写。
(4)课题组负责人,组内外联系;全书统稿和校对清样——过伟承担。
其余两部撰写最多的人是过老,课题组负责人并统筹,负责组内外联系、统稿和校对清样亦是他。按理说,名字放在前面是理所当然的,但过老没有这么做,而是把参与编写的该民族的文化人放在前面,自己放在后面。其他的如《毛南族风俗志》、《侗族民间故事选》、《台湾民间文学》由此可见过老高尚的人品。
奖掖后进,培养年青人。作为1957年加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过老,可谓事业有成,德高望重,但他从不自傲,他认为自己所取得的成绩,除个人努力外,更多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果,广西民间文艺浩如渊海,个人的能力再大,也无法进行全方位地毯式的采录搜集。而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离不开年青人。在平常的教学中,他尽力辅导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在学术上予以指导,对于不是他学生的年青人只要找到他,他都会不不厌其烦,悉心点拔。我是1986年7月到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那时,过老是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广西民俗学会会长,因此,与他的交往就稍为多一些。1988年1月我参加自治区扶贫工作组赴富川回来后,即与过竹一起参加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相关工作,过老是广西歌谣卷的副主编、广西故事卷主编和谚语卷编委,他常对我和过竹说,一部集成志书的编纂过程便是读了一所大学。你们要通过集成的编写学到东西,认真研究,争取出成果。我俩在编写过程中向前辈们学,向老师们学,并就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向过老请教。随后,我的《壮族女性与文化》、《壮族悲文化》,过竹的《苗族神话》、《苗族歌谣文化》、《中国苗族文化》相继出版。除我们两人外,得到他指导并著书立说的有王光荣《彝族歌谣探微》、《歌谣的魅力》,吴浩《侗族文化》、《侗族歌谣研究》、《广西傩文化探幽》(合作),黄桂秋《水族故事研究》、《壮族仪式歌谣与民俗文化》,严永通、凌火金《广西客家山歌研究》,韦秋桐、谭亚洲《毛南族神话研究》,等等。从此广西民间文艺界形成了一支老中青梯队的民间文艺研究人才。每当人们谈起此事时,他总是谦逊地说,这是你们努力的结果,但还要继续努力哟。
滴滴往事,仿佛就在昨天。
眼含泪水,心里空荡,“故人不可见,江水日东流。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有人夜半持山去,顿觉浮岚暖翠空。”
“花落无言,人淡如菊。”他已魂归巴陬(大明山),回到母亲后花园,与这块多情的土地共生共存!
(作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广西文联巡视员、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研究员)
愿天堂有先生喜爱的文学与民俗
愿老先生一路走好
也愿有更多人
热爱文学
热爱民俗
来源:中国民俗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