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学工天地 >> 学子风采 >> 学子文采展 >> 正文

【新时代新青年】覃熙钊:踏浪前行风正劲,不负韶华争朝夕

2025年07月28日 来源: 文学院 作者: 文学院

“以梦为马,以汗为泉,不忘初心,不负韶华。”在收到南宁师范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她便暗下决心,要努力学习,争取成为一名合格的师范生。在读研期,她荣获南宁师范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一等奖学业奖学金、文学院“田家炳杯”教学技能选拔大赛院级一等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省级银奖、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校级特等奖、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校级二等奖、学院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支教员”称号。她就是文学院2023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覃熙钊。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2023年的金色秋季,覃熙钊同学带着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来到了南宁师范大学五合校区。她的心中充满对未来的憧憬,但也深知研究生学习的艰辛与挑战。因此,她立志要精心规划这两年的研究生时光,决不虚度青春年华。然而,读研初期她便面临着诸多挑战。那些深邃难解的理论、紧凑的课程安排和繁重的作业任务,都让她感到深深的焦虑。“知耻而后勇,知弱而图强”,她常以这话自勉。困难激发了她战胜挑战的决心。

调整好心态后,她展现出了愈发坚韧的学习姿态。她一头钻入书海,如饥似渴地阅读语文教育教学领域的经典著作,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在课堂上,她始终选择前排座位,聚精会神地聆听教诲,并一丝不苟地记录下每一处精髓。将每一次的课后作业视作自我提升的宝贵契机,追求卓越,永不停歇;求知若渴,对学术会议的热情从不缺席,无论是文学的深邃探讨还是语言学的精妙论述,她总是积极投身其中,以此把握专业领域的最新脉动。

覃熙钊在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每天坚持如是奔走,学习、学习与阅读占据了她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她严格遵循学校的课程安排,高质量地完成了硕士期间的所有课程,成绩优良。“皇天不负有心人”,在第二学年,她凭借其不懈的努力,荣获南宁师范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一等奖学业奖学金,这是对她辛勤耕耘的最高赞誉。

守教传薪创火燎原

“我从没想过会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直到我了解,教育并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讲授,换个形式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覃熙钊如是说。作为项目发起人和负责人,在撰写项目申请书前,她利用寒假的时间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走遍乡村的每个角落。

在撰写项目申请书时,她查阅数百篇文献资料,并与导师们展开多次探讨与反复修改,历经近十多个版本的精心打磨,才最终完成申请书的定稿。进入最终路演答辩环节后,她的项目团队的小伙伴也不遗余力给予了她全方位的支持与帮助,她们共同进行了高强度的模拟训练,严格把控每个细节,甚至将答辩时长精确到秒,确保万无一失。最终,经过多个评审环节的严格考验,她们所申报的项目成功获得获批立项。

谈及这段难以忘怀的经历时,覃熙钊同学满怀感激之情。她既感谢导师和团队成员的陪伴和支持,又感谢创新创业学院评委专家们悉心专业的点评和指导。“在创新创业方面,创院的老师们是富有经验且专业的。我们项目的每一步进展,从撰写、立项到最终的落地实施,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与汗水。”她感慨道。

突破"课堂即教育"的固有认知,以田野调查开启创新征程。项目最终成功立项的背后,是知行合一的探索:既有个体躬身入局的执着,更有“师生共创”的协同力量。这场创新实践生动诠释了当代青年如何通过多维赋能实现教育价值的破界延伸。

合炬扬帆 兴乡筑梦

“愿作暗夜萤火,照亮山野求知路。”覃熙钊始终坚信教育犹如一簇闪耀的火种,拥有点燃乡村未来希望的力量。自本科阶段参与桂林的山区支教后,她便与公益教育结下不解之缘。每年暑假都会积极参与此类社会实践活动,将热爱转化为实际行动。

2024年7月,覃熙钊继续投身于文学院组织的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她担任了“向日葵”辅导班大班的班主任,负责教授孩子们诵读课程。支教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广西七月湿热难耐、蚊虫肆虐,上完一上午的课,她的衣衫都湿透了。这些逆境非但没有熄灭她对教育的热忱,反而更激起了她迎难而上的坚定意志。

在诵读初始阶段,孩子们是比较胆怯害羞的,他们低着头,压着声,不敢直视她的目光。然而,随着她悉心传授诵读技巧方法,加之不断的鼓励与支持,孩子们逐渐褪去了那份羞涩,变得更加自信从容。最后到演“课本剧”时,很多孩子自告奋勇站上舞台,展示自己。结业汇演时,孩子们红着脸却字正腔圆、铿锵有力诵读《少年中国说》的模样让她湿了眼眶。“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心火”,她在支教日记中写道。

支教的日子虽然短暂,但她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在艰苦的环境中,她用耐心和毅力,点燃了孩子们心中的希望之火,用行动证明了教育的力量,也用自己的青春诠释了奉献的意义。她的故事,是对教育的深刻诠释,也是对青春最美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