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教育 >> 正文

【教学资料】《漫话清高》课堂实录

2015年04月06日 来源: 作者: 覃聪聪

  一、导入新课

师:(投影 李白的图片 )李白,相信同学们不会陌生,如果我说他是一个清高自负、狂傲不羁的人,不知道有没有人反对?我们看看下面几句出自李大诗人之手的诗句: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够清高够狂傲了吧?正是他这股狂傲劲,导致了他的仕途坎坎坷坷、一波三折。然而深受其累的李白却没能成为清高之流的佼佼者,也就是说古人并没有把李白作为清高的典型来看,这是为什么?难道还有比李白更清高的人?答案就在我们今天的课堂里。请同学们看到课本的第82页。】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漫话清高》。漫话,随便谈谈。作者金开诚,当代著名教育家、学者,1932年生于江苏无锡,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历任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对中国古代文学、京剧、书法和文艺心理学均颇有研究,发表了很多的著作和论文。

那么,这样一位博学多才的教授对于清高一词会有自己怎样的见解呢?现在我们开始进入课文的学习。请同学们默读第一段。好,同学们说第一段作者主要讲了什么呢?

生(众):清高的含义

师:没错,作者一开始就阐述了“清高”在古代的含义,现在请同学们把清高的含义读一遍。

生(众):清,为人清白正直,不搞斜的、歪的、见不得人的勾当。高,似乎不同于高风亮节之高,而是要带上一点孤独乃至孤僻的意味,或者可以解释为孤高。

师:(打出字幕:一含义,清白,正直,孤高),最后一句,作者说“因此,清高的名声首先总是落到遗世寂居的隐士头上”,我们看注释,所谓“遗世”,指的是避世,超脱世俗。那么,在作者眼里,什么样的人算是超脱世俗的隐士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生:(看到课文下面的内容)

师:第二段,作者谈到了传说中第一个清高之人,是谁呀?

生(众):许由。

师:对,许由。据说唐尧要把天下禅让给他,他认为这话污染了耳朵,因而跑到颍水边上去洗耳。此事不知真假,但在古代却传为美谈。我想因为听到自己不喜欢听的话就去洗耳这种举动,大概只有古人才会做得出来吧,真是天真又率性。那么,作者认为许由洗耳这件事被传为美谈反映了什么呢?

生:(思考一会儿)古人相当混乱的价值取向

对。可是同学们,许由拒绝做尧的继承人,也就是拒绝了众人梦寐以求的权势和财富,如此不慕名利的作风被传为佳话有什么不对?作者为什么对此持质疑的态度?

生:唐尧是人人称颂的圣君,圣君是因为给天下人办了好事所以受到称颂;然而他所选的接班人却不愿为天下人办事,不愿办事却同样受到称赞,真不知是什么道理。

“道理虽然说不清,但关于许由的美谈却事实上给清高规定了一个模式”,这个模式是什么?

生:清高与富贵无缘

师:清高与富贵无缘,也就是说做了官的、领朝廷俸禄的人就谈不上清高了,是这个意思吗?

生:(思考)

师:那我们来看看作者对此有什么进一步的诠释。作者说“例如诸葛亮……”,诸葛亮,大家都知道了,被视为智慧的化身,当他"高卧隆中"之时,是可以称为清高的;后来辅佐刘备,成为蜀汉丞相,在后人心目中德高望重,近乎完人,却无人说他清高。还有汲黯、苏武、魏徵、颜真卿、史可法等,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想办法去搜寻这些历史名人的信息,不知道现在有没有同学能够跟大家简单说说这些人物怎么个高风亮节法?如果只了解其中一个,也可以跟大家分享。

(1):苏武,汉武帝时出使匈奴,不知道什么原因被关了19年。

(2):是在那里牧羊19年。

师:老师来补充一下,苏武,汉武帝时出使匈奴,因故受牵连,面对匈奴单于的威逼利诱始终不愿意叛国投敌,最终被流放到环境极其恶劣的西伯利亚荒原牧羊,期间不断的有包括李广的儿子李陵在内的人来劝降,在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情况下苏武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直到19年之后才被救回大汉。其他人物见课本注释。

这些人都是我国历史上忠君爱民、坚守原则的代表人物,就像金教授说的,虽然他们因为做官而不被评为清高,但是历史对他们的评价之高是远非清高二字可比的。

师:许由作者不赞赏,汲黯等人又谈不上清高,那么究竟,在作者看来谁才是理想的清高人选呢?我们接着看第四自然段。

生:(大声齐读)

师:好了,原来陶渊明才是清高的代表人物啊。陶渊明,我们学过他的什么作品呢?

生:《桃花源记》《归园田居词》关于陶渊明我们之前已经说过很多,在此就不啰嗦了,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陶渊明辞官不干了,他也没有再为人民做贡献,为什么许由不被认可,陶渊明就行呢?

生:(思考一会儿,讨论)

师:因为两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不一样陶渊明所处的社会黑暗,他不得已而辞官.而许由在他那个时代,完全可以有所作为。

师:请同学们把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读一遍。

生:(读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师: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找找关键词。生:要想获得清高之名,还得有一些不平凡的本事才行。

师:对。除了我们所熟知的陶渊明,作者还举了两个人作为例子来论证这一观点,他们是——?

生:林和靖、倪云林

师:关于这两个人的来历我们看注释。林和靖"梅妻鹤子",隐居杭州 孤山,固然很清高;但也要写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样的咏梅绝唱,才能成为名人。倪云林隐居无锡惠山,为人有点怪癖,什么怪癖呢?洁癖。他的洁癖很重,书房每天都要打扫,他专门养了两个童子给他扫书房,要求一刻也不能停。书房的门口有一棵梧桐树,倪瓒早晚让人用水洗,结果就把树给洗死了。

师:(投影显示)另外,当时的人喜欢收藏名画,我们知道倪瓒的画画得很好,当时有一个权贵因向倪瓒求画不得而很是怀恨在心,,后来偶然在湖上见到了倪瓒,而倪瓒仍对他无礼,他便命人打了倪瓒几十鞭子。大家想一下几十鞭子是什么概念,可是倪赞却始终一声不吭。后来旁人问他为什么,他说:“一出声就俗了。” 他的画脱尽烟火气,独有一番风格也许跟这透着清高的怪癖很有些关系。

师:在这几个自然段,我们懂得了清高的模式。(投影显示)

二模式:清高与富贵无缘,还要有一些不平凡的本事。

师:在正式上这门课前,我跟同学们特别说了李白,我们认为能写出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句子的他很清高,可是古人或者说作者却不这么想,究竟是为什么呢?

生:(思考)

师:答案就在第六自然段了。我们先看第一句,说的是清高的什么?

生:(思考)

师:(提示)说清高的标准是严格之中透着模糊是吧?看来李大诗人就是败在清高严格的标准中了。我们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给同学们一分钟时间,看谁能从文中找出李白不清高的原因。

生:(思考)

生:原因可能是他有时用世之心过于急切,又极为自负,比较缺乏恬退风度。

师:对,那么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呢?他怎么“用世之心过于急切”,怎么“缺乏恬退风度”了?

生:(思考)

生: “他有了做官的可能便得意地声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没了官做则又傲然声称"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共杯酒"”。

师:同学们看得很仔细。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句话好理解,体现了他的自负,在这里提醒同学们注意“蓬蒿”的读音。那么“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是什么意思呢?——长安城内(皇帝的)宫阙雄伟高大的好象到达了天上,我曾经在这里也是皇上身边的臣子。加上后面的"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共杯酒",我们不难看出李白对这种曾经有过的官宦生活是相当眷恋并引以为荣的,所以他的确不完全是个清高之人。也许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李白很想清高,也努力清高,可是他无法彻底清高,这跟一个人的生存条件和成长经历有关。不过,就像金教授说的,李白是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不但形象思维功夫好,而且天真罄露,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因此,没成为公认的清高样板,对他来说也算不了什么。这个实例只是说明古人评定清高的样板是相当严格的。

师:(投影显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

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共杯酒。            

师:刚才我们说到,清高的标准严格中透着模糊,那么这个模糊要怎么理解呢?作者举了一个人物为例子,我们看到第七自然段,是谁呢?

生:孟浩然

师:对,作者说孟浩然本来是想做官的。(投影显示)

临洞庭上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表面是说羡慕湖中垂钓者,其实真正羡慕的是朝中做官之人,他想做点什么,可惜没有谁来引荐。

他不能做官还不无牢骚。(投影显示)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而当机会终于来了,有人打算举荐他了,他却因为与老朋友喝酒喝得高兴而失约,还说什么“既然已经喝了,管他那麽多”!可见他对做官又有着不太在乎的一面。并且在归隐后他的心情也很平静,多有恬淡之意。既然如此,为什么孟浩然却没能成为历史上公认的清高样板呢?可见,清高的标准虽然严格却也并不明确。这里说出了清高的标准既严格又模糊。(投影显示)

三标准,既严格又模糊。

师:好了,作者用那么长的篇幅来谈古,跟我们讨论清高在古代的内涵,应该是要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启发我们一些东西,现在我们来看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怎么说。同学们自行阅读,找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最终所要表达的观点。

生:(大声齐读)在市场经济中,有的人并不能发财致富,那么保留一点清高的气度,也不失为一种精神安慰,至少能减轻一点心理失衡。就是对发财致富乃至既富且贵的人来说,倘若能够讲一点清,讲一点高,对人对己也是没有坏处的。

 

师:(投影显示)谈古:一含义

二模式

三标准

论今:清高的当代意义。

我们再次来读一下课文中的诗句。

生:(大声齐读)

师:下课,谢谢。

课堂教学亮点:

1、以同学非常熟悉的人物诗仙李白导入课文。

2、探讨李白是否是历史上清高的典范,为谈清高的评价标准作铺垫。

精 彩 点 评

精彩的汇报课,得到了十五中语文组老师的一致认可和好评,老师对三位实习老师的汇报课都做了认真的点评,其中,杜凌霜同学准备充分,教案详实,课件设计好。课堂组织好,有条理,过渡自然,循循善诱,能吸引学生兴趣。教态自然大方,给人的感觉亲切、自然、大方、得体。陈珏老师用耳熟能详的《北京欢迎你》这首歌曲及精美图片做导入,吸引学生注意。从听说读写多方面引导学生学习,教学方法多样。上课从容镇定,语速适宜,教态自然大方。覃聪聪老师的教学亮点是让学生排情景剧,形式新颖有趣,课堂气氛活跃,讲课衔接自然,声音抑扬顿挫,教态大方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