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教育 >> 硕导简介 >> 正文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导刘振平简介

2025年09月01日 来源: 文学院 作者: 文学院

硕导刘振平简介






一、个人简介

2007年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曾在北京语言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17年入选广西高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

主要的学术兼职:新加坡教育部华文教材编写顾问,泰国华侨崇圣大学、格乐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东盟国际中文教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言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广西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语言学会会员。


二、主讲课程

本科课程:现代汉语,汉语技能教学法

研究生课程:汉语语音、汉字及其教学,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汉语语码教学与应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汉语语言技能教学研究


三、研究方向

汉语语法、语音,国际中文教育,东南亚华文教育


四、教学与科研业绩

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西部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语言学一般项目各1项。主持省部级项目8项:国家语委“十三五”科研规划项目、教育部国际中文教育重点课题、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广西“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高等教育国际化专项重点课题、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一般项目等10余项。在《语言教学与研究》《汉语学习》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在商务印书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专著9部,主编教材2部。2014年以来一直参与编写新加坡教育部统编华文教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汉语技能教学法”负责人,校级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负责人。

(一)近年来主要项目

1.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西部项目:国际中文教育服务中国—东盟共建“一带一路”状况与未来发展研究(BGX230347),在研。

2.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格局+碎片化”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语法研究(18BYY117),结项。

3. 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新文科视域下东盟“中文+”人才需求驱动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改革与实践(2024JGZ143),在研。

4. 教育部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重点课题:面向东盟的“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模式研究(22YH28B),结项(优秀)。

5. 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汉语国际教育案例库建设和案例教学研究(JGY2022217),结项。

6. 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高等教育国际化专项重点课题: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的案例库建设及应用研究(2022ZJY3045),结项(优秀)。

7. 国家语委“十三五”科研规划一般项目:汉语国际传播在东盟国家的发展对策研究(YB135-111),结项。

8.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东盟汉语传播研究(17FYY006),结项(良好)。

9.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语义图模型的汉语形动组合结构研究,(2016BYY013),结项(优秀)。

10. 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项目:新加坡华文教师培养模式对我省语文教师培养的借鉴研究(2015-JSJYYB-031),结项。

(二)近年来主要专著和教材

1. 《“格局+碎片化”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25年,独著。

2. 《形容词做状语和补语的认知语义研究》,商务印书馆2015年,独著。

3. 《南亚和东南亚国家汉语教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独著。

4. 《形容词》,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23年,独著。

5. 《新加坡华文教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独著。

6. 《汉语拼音经典方案选评》,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3年,独著。

7. 《“一带一路”背景下东盟汉语传播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2019年,一作。

8. 《东盟国家语言教育政策与规划》,延边大学出版社2019年,一作。

9. 《汉语成语与中国婚姻爱情文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独著。

10. 《东盟中文传播十三讲》,商务印书馆2024年,第一编著。

11. 《国际中文教育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年,参编第四、第五章6.5万字。

(三)近年来代表性论文

1. V VP”中“个”的主观化走向——从主观赋量到主观赋形,《语言教学与研究》20191),一作。

2. 形动组合顺序的认知理据,《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5),一作。

3. 两种等比句式的用法差异及语义制约因素,《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1),独著。

4. 汉语语法在新加坡的变异及教学语法研究,《汉语学习》20164),独著。

5. 形容词进入动结式作补语的认知语义研究,《汉语学习》20142),独著。

6. 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的汉语拼音拼写规则的改革,《汉语学习》20106),独著。

7. 儿韵和儿化韵的实验分析,《汉语学习》20086),独著。

8. Optimization of multi-objective feature regression models for designing performance assessment methods i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educational reformPeerJ Computer Science. 2025(11),通讯作者。

9. 面向东盟讲好中国技术故事的价值向度、优先内容和推进策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3),一作。

10. 后疫情时代国际中文口语线上教学模式的构建,《华文学刊》20241),一作。

11. 新版新加坡小学华文教材中的汉语拼音拼写,《华文学刊》20152),独著。

12. 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形容词》知识框架和编写思路,《对外汉语研究》20222),独著。

13. “涨X”结构的语义特征与流行机制,《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93),一作。

14. 汉语在新加坡社会中的功能变迁:布迪厄语言社会学视角,《华文教学与研究》20174),一作。

15. 新加坡中学生使用汉语常用介词的特点与偏误,《华文教学与研究》20144),独著。

16. 新加坡汉语拼音教学若干问题的辩证,《华文教学与研究》20124),独著。

17. 单音形容词作状语和补语教学新议,《华文教学与研究》20092),独著。

18. 汉语综合教材中语法教学模式的变化和发展初探,《对外汉语研究》20241),二作。

19. 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的制约因素,《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独著。

20. 《现代汉语词典》中隔音符号的使用原则刍议,《辞书研究》20104),独著。

21. “距离效应”与人称代词变指,《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独著。

22. 动结式语义结构及认知域投射,《求索》20094),独著。

(四)奖励

1. 广西高等教育(本科)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2. 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第四届全国研究生汉语教学微课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3. 第六和第七届“中学西渐杯”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综合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4. 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论文优秀奖(最高级别)

5. 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创新论文奖

6. 南宁师范大学“优秀园丁”奖、科研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毕业深造工作先进个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