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学工天地 >> 党刊新红耀 >> 第十八期 >> 正文

【学习园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019年10月23日 浏览量: 来源: 作者: 17秘书班黄睿婷

“这眼所能见的,耳所能闻的,不是肩上梅枝,不是山涧细雨,不是苦酒山河。而是你,是这世间。”这句话或可送给深有哺育之恩的父母,或可赠予“欲买桂花同载酒”的年少友人,或可遥寄千里之外的亲密爱人,其中之“你”,千人千语。

而我,想要把这句话送给我的祖国,送给五千多年流传为河且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化宝藏,送给正在努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自己。

2017年末,我在微博上做了一个问卷填写,最终的结果显示是我曾走过中国7个省区,18个城市,打败了全中国20.58%的人,彼时我正坐在秦淮河的画舫上摇摇晃晃,耳旁刮着凛冽的带着氤氲冬气的寒风,目光所及尽是桨声灯影、酒楼画榭,隐隐约约还能感受到那份热热闹闹和人声鼎沸从木雕窗棂中透出来。船夫穿着加厚长褂子站在船头一边控制着电动浆,一边向我们介绍秦淮河以及沿岸景点,眼前的秦淮夜景仿佛与古代的秦淮河画卷交叠,通过这条绵延的河流穿越回那个灯红酒绿的繁华之境。秦淮一名自唐而始,一路洋洋洒洒流淌至今,她见证过盛世景象,也目睹过乱世颠沛,秦淮河上飘荡过夫子庙的正乐雅乐,也回荡过歌伎舞伎的靡靡之音,她是这南京的母亲河,她哺育了六朝金粉的南京。历史如同这连绵不绝的秦淮水,源源不断,交代更迭。摆渡船渐渐变成了电动浆,繁华的不再是才子佳人吟诗作唱,而是商业贸易的你来我往。但是即使是这样,有的东西也是不曾变化的,秦淮处处的小细节依旧可以让我感受到来自历史的气息——“旧时王谢堂前燕”的乌衣巷,来自沿岸未曾断绝的桨声灯影,来自画舫穿河而过的波纹,来自水面映在桥下的光晕,它们一如既往,千百年来从不曾变化——就如同这秦淮河不曾变化。我们此刻眼中倒映着的景象,不就正如唐代诗人杜牧在《泊秦淮》中所写之景: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如出一辙。

有人曾这样论述过喜欢中国的原因:我走过的山路是徐霞客曾经留宿过的,我走过的关隘是六国曾经逡巡而不敢前的,我驻足远眺的城楼是是于谦曾坚定守卫过的,我现在能驰骋由疆的西北草原是霍去病曾为之而奋战过的,我还能吃到苏轼当年手不停著的红烧肉,我还能饮到太白当年举杯邀月的花间美酒,我还能在众多浩劫后读到前人的筋骨血肉,我还能在大喜大悲后脱口而背出一句他们曾经用来形容自己的爱恨离愁。

的确,山川河流、遗址名迹、燕赵长城、吴楚洞庭,我们拥有着世界独一无二的万里疆域;史记离骚、庙堂江湖、诗词戏曲、灯谜家书,我们拥有着世界独一无二的千古文明。

如果没有出生在中国,如果没有亲身游历;如果不是因为有这么多文化宝藏流传于世,沉吟至今。我们将如何体会到天涯多么遥远,江湖是怎样的人世,断肠又是怎样的一种相思;将如何联想江南二字不是一个笼统的地名,还蕴藏着柔橹漂浮、朦胧烟雨以及万世流芳的传说,而对于沧海之巅如何云腾雾绕,巫峡的雨如何滴落如屏群峰,可能一生都无从知晓。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带着沉甸甸的文化包裹丈量前路,在路上孜孜不倦品读着华章万股。

或许我还能有幸向杜牧老先生鞠躬作揖——

吾等何其有幸,能与前辈共赏这秦淮风光。